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摩托会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93|回复: 6

松湾古地 泉州的一铺一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30 13:2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我这个土生不土长的泉州淫看了都感觉有点蒙,太深奥鸟
发表于 2012-1-3 11: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绕了这么多偶以为你要讲"松湾古地"这一名词的由来呢! 让人看了一头雾水的埔和境至今都还有很多地方保留,如津头埔、二郎境、等等,此类域名划界晋江保留的更多~~
而“松湾古地”的由来是源于泉州鲤城区开元街道的崇福寺,它始建于五代、北宋年间,原名“千佛庵”,占地10000平方米(可怜可待现在最多1000多平,其它都被天朝征用)至今也有千年沧桑,省级文保单位,与西街的开元寺、南俊路的承天寺,俗称泉南佛国三大丛林。据里面和尚说,千多年前,这里本是泉州府东北城外虎头山地,植有四株东晋古松,故得名“松湾”。这名字为啥沒保留下来很可惜~~
不过最近很多人貌似又记起来了,不见那红梅口药店门口前,也上书“松湾分店”不知此者一头雾水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9 14: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育才铺(一境)

  因北宋泉州孔庙州学一度在育才坊,培育英才而得名。

  1、真济境

  包括花巷、小黄门、下林庙、许厝埕、新路埕、留府埕、关刀埕(旧称真济七个埕,待考)。

  境庙真济宫,在花巷中段,坐北朝南,址在今壕沟路上。祀赵天君。始建年代不详。

  (十四)慈济铺(五境)

  铺内有真君宫奉祀保生大帝,以其神吴真人慈济众生而得名。

  1、浦西境

  北起码头芸(青年乐园内)的一堡街全段、柳厝巷。

  境庙浦西宫,俗称一堡宫,在元朝码头,坐东朝西,面临一堡溪。祀英烈侯。始建年代不详。

  2、浦东境

  紧接一堡街的二堡街全段(今无“二堡”地名,旧时“二堡”轧角以西一段民居一度荒废;后建的民居,一部分归属三堡,一部分归属一堡)。

  境庙浦东宫,俗称二堡宫,旧址未详。祀吴大帝。始建年代不详。

  3、浦津境

  紧接二堡(今接一堡)的三堡街全段、桥仔头、三堡后、三堡后巷。

  境庙通津宫,俗称三堡宫,在三堡街东端、通津门城濠桥上,北向,面临壕沟。祀文武尊王。始建年代不详。

  4、永潮境

  紧接三堡的四堡街全段、后尾城边、钱宅、砌仔下。

  境庙永潮宫,俗称四堡宫,在四堡街东段轧角,南向,远临溪。原祀晏王爷,后改祀康王爷、刘星主。始建年代不详。

  5、紫江境

  紧接四堡的五堡街全段、豆生巷、金刚巷(又名皇后巷,因巷内一度有“皇后大旅社”)、指挥巷口至南门十字街口的中山南路西畔。

  境庙紫江宫,在五堡街南段,西向,临五堡溪(庙已拆,故址在原紫江小学)。主祀保生大帝(铺主),同祀武德英侯(境主)。始建年代不详。

  (十五)浯渡铺(一境)

  1、浯江境

  南门十字路口以下的新桥头全段、土地后全段、塔堂宫口全段、米埔巷、马房。本境古称浯浦。

  境庙浯江宫,在马房南端,坐东朝西,面临浯江。祀土地公(土地后因此得名)。始建年代不详。



四、北隅四铺十四境



  (一)云山铺(二境)

  境内有府后山迤西的云山(今第二医院)岗阜而得名。

  1、生韩境

  从钟楼至谯楼的中山北路两边、驿内巷、连理巷、米仓巷口以南的县后街、彩笔巷。

  境庙生韩庙(参见《泉州寺庙·生韩庙》),在连理巷口南畔,西向,面临街。北宋·名臣韩琦出生于此,宋代地方政府为纪念韩琦,建立祠庙。明·洪武初,改州治为卫署,祠废。明·万历间,泉州太守程朝京为纪念韩琦,重建该祠,设神牌祀之,并附以晋江县城隍,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县城隍庙改建,生韩庙虽保留原来名称,却变为境庙,改祀秦大帝(冥府第一殿秦广王)。

  2、联墀境

  包括镇抚司、箭刀巷、小城隍、新街全段、公亭顶、船肚、直一间林。

  境庙联墀宫,在船肚,东向,临街。祀英烈侯,配祀丘星君。始建年代不详。

  (二)萼辉铺(一境)

  1、白狗庙境

  西起北门街泉山宫口,东至白狗庙、米仓巷口以北的县后街、米仓巷、萧厝园、江厝池、模范巷、大城隍口、南北纵的广平仓。

  境庙白狗庙(参见《泉州寺庙·白狗庙》),在白狗庙巷东端,面对县后街。始建年代不详。境内有府城隍庙,祀北郡王。

  (三)清源铺(七境)

  1、约所境

  上孝悌巷口至北城门的北门街两边、都督第、破柴巷、华侨职校操场。

  境庙约所关帝庙,在都督第巷口,西向,临街。始建年代不详。约所宫原为当地铺境订立乡约和处理地方民事争端之处,后来变为境庙。主祀关帝,附祀狄娘娘。

  2、文胜境

  文胜巷西段。

  境庙文胜宫,在巷中段,西向,面对该巷。祀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

  3、小希夷境

  文胜巷东段(营房街)、曾过池南边。

  境庙元帅庙,在池东南端,北向。祀杨六郎。始建年代不详。

  4、大希夷境

  花园后、梅石路西段。大、小希夷两境之地古称希夷坊,有道观,因崇奉宋初道士陈希夷得名。

  境庙舍人宫,旧址、始建年代不详。祀舍人公。

  5、上乘境

  上乘巷全段。

  境庙上乘宫,在巷中段,南向。祀保生大帝。始建年代不详。

  6、通天境

  通天巷全段、菜园顶、芋埔公产、冯厝、六井空。

  境庙通天宫,在巷西端,东向。前殿祀张真君,后殿祀张巡,附祀吴夫人、韦夫人。始建年代不详。

  7、孝悌境

  包括上孝悌、下孝悌、纱帽石、蔡厝、公园顶、上下孝悌之间的北门街两边。

  境庙孝悌宫,原在泉山门楼,后移下孝悌巷口,东向,临街。祀伍子胥。始建年代不详。

  (四)盛贤铺(四境)

  1、彩华境

  清军驿巷口至裴巷顶的裴巷、土窟、平水庙。

  境庙彩华宫,在裴巷中段,面对平水庙。祀文武尊王。始建年代不详。

  2、河岭境

  东街华侨新村,西至进贤的河岭巷全段。

  境庙河岭宫,在巷东端,北向,面对北山。祀伍大帝。始建年代不详。

  3、北山境

  北山巷全段,南接河岭、孝悌,北临城墙,东接孝友、北山井巷。

  境庙北山宫,在北山巷中段,南向。祀保生大帝。始建年代不详。

  4、孝友境

  西南临北山,东接上乘,包括顶孝友、下孝友、窟仔池、目镜池、本厅街。

  境庙孝友宫,在窟仔池西畔,南向。祀伍大帝。始建年代不详。



五、附郭



  (一)东门驿路铺

  因铺境贯穿古泉州陆上交通大道“驿路”而得名。下辖多境,本文仅叙原近城的仁风、东禅、岳口三境,其余从略。

  1、仁风境

  西起东门吊桥的仁风街全段、湖岸头。

  境庙仁风宫,在仁风村北,北向,原临田。祀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

  2、东禅境

  全东禅村,南起仁风街尾许盛石坊,北至金厝围李公祠(今汽车保修厂)。境内有东禅寺而得名。

  境庙东头宫,在本村大路南段,东向,临街。祀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

  3、岳口境

  全岳口村,南起李公祠,北至七里庵。

  境庙正顺宫,在东岳行宫路口。祀金元帅。始建年代不详。

  (二)南门聚津铺

  1、水仙境

  范围包括南门兜、城楼巷、公婆巷、天王城边、湖岸头、横街、路角头。

  境庙水仙宫,在南门兜壕沟上,西向,面临街上的水仙宫桥(原振兴小学内)。祀水仙。始建年代不详。

  2、富美境

  范围包括水巷全段(古称榉水巷)、竹树港、海关口、烘炉埕、八舍后尾、水巷尾(万寿路西南端至车桥头)。

  境庙富美宫(参见《泉州寺庙·富美宫》),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建,在水巷尾西端,南向,临晋江大溪,有码头。主祀萧太傅,同祀文武尊王,配祀诸王爷。

  3、聚宝境

  聚宝街全段。

  境庙聚宝宫,在街北段,东向。祀文昌帝君。始建年代不详。

  4、青龙境

  青龙街(新巷)全段、道才巷、斗门头。

  境庙青龙宫,在青龙街北端,面对全街。祀保生大帝。始建年代不详。

  (三)柳通铺

  1、山川坛境

  全山川坛(讹称三仙坛)村,东起新门吊桥,西至接官亭桥。境内有山川社禝坛,故名。

  境庙山川坛宫,在本街西段,北向。祀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

  2、黄甲街境

  黄甲街,东起接官亭,西至浮桥头。

  境庙接官亭观音宫,明代初期始建,在接官亭边,西北向。古迹接官亭(参见《泉州史迹·接官亭》)又称“观音大士亭”,祀观音大士。

  3、鲤洲境

  又称菜公洲。全鲤洲村,东邻破腹沟,西临晋江地溪,北接三仙坛、黄甲街,南至浯江。今本境东南部撑金山,西北部称菜洲。本境乃鲤城濒晋江之洲,故名。

  境庙鲤洲宫,在菜洲西段,北向。祀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9 14: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1、义全境

  从指挥巷口至南门十字路口的中山南路东畔、指挥巷、义全后街、义全宫巷、大隘门、寮仔街、花园头(天后路)、池仔(南菜市)、天妃宫口。

  境庙在义全后街南端,面向全街,祀相公爷。

  (五)登贤铺(一境)

  1、小泉涧境

  包括镇抚巷全段、敷仁巷、后巷、沟尾下、承天巷东段、顾厝巷、敷仁巷口内至承天巷尾的南俊巷、小泉涧巷。

  境庙登贤宫,俗称小泉涧宫,在承天巷中段,坐南朝北,面对沟尾下。祀温星君。始建年代不详。

  (六)集贤铺(二境)

  1、大泉涧境

  包括打锡街全段、扶卿巷、一文巷。

  境庙溥泉宫,俗称太子宫,在打锡街西段,坐北朝南,面对蓝桥巷。祀三太子哪吒、太乙真人。始建年代不详。

  2、桂坛境

  桂坛巷全段、伯府埕(五中门口)、西边巷、东边巷、海青亭(今华侨大厦与铜佛寺之间)、土地巷、黄门埕(九一路西段)、范志巷、道街(承天巷尾至海青亭的南俊巷两边)。

  境庙桂坛宫,在桂坛巷口南畔,坐东朝西。祀保生大帝。始建年代不详。

  (七)三教铺(九境)

  境内有儒、道、释三教寺庙,故名。

  1、文兴境

  青云路、九使巷。

  境庙文兴宫,在九使巷北端,面对府学的礼门;因在府学旁,故称文兴。祀文武尊王。始建年代不详。

  2、后城境

  后城街全段、梦麟巷、祖师巷、隐居桥巷、观音亭巷、小菜巷南段、舍人巷半段至壕沟。

  境庙后城宫,在后城街东端,两面向,既向西面对后城街,又向南面对舍人巷。祀关帝(铺主)、杨家侯(境主)。始建年代不详。

  3、百源境

  百源村全境,环绕百源川池的东、南、北三边。

  境庙百源宫,在百源村巷口南畔,坐东朝西,面临池。祀朱王爷。始建年代不详。

  4、龙宫境

  龙宫巷全段、小菜巷北段(今统称龙宫巷)。

  境庙龙宫庙,在原龙宫东端,坐东朝西,面对该巷。原祀龙王,后祀城隍,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加封为昭威侯。始建年代不详。

  5、广教境

  在龙宫与百源之间,包括广教巷、路下沟。地因古有广孝观而得名。

  境庙广孝宫。祀神未详。

  6、宜春境

  宜春巷及旁支小巷、宜春新村。

  境庙宜春宫,在巷东端,西向,面对宜春巷。主祀相公爷,配祀四王府(即康、王、李、周)。始建年代不详。

  7、玉霄境

  礼谅巷。

  境庙玉霄宫,在巷东端,西向,面对该巷。祀平天圣母。始建年代不详。

  8、上帝境

  上帝宫巷,有南北纵和东西横二道,南北纵的上帝宫巷旧称田中央;该境旧时还有角落之称,如杨厝、蔡厝。

  境庙上帝宫,在东西横的上帝宫巷东段,南向。祀玄天上帝。始建年代不详。

  9、凤池境

  包括凤池巷全段、登仙桥、释雅山脚、后尾池、草埔尾。

  境庙凤池宫,在凤池巷东端,坐北朝南。祀白王爷。始建年代不详。

  (八)宽仁铺(一境)

  1、奏魁境

  西起青云路口,东至讲武巷口的涂门街两边、羊公巷

  境庙奏魁宫,在大郎巷口的涂门街,坐南朝北。祀郑大帝。始建年代不详。

  (九)惠义铺(二境)

  1、龙会境

  西起讲武巷口,东至涂门城的涂门街两边、东鲁巷、棋盘园、观音巷(民权路)、灵慈新巷东半段、金狮巷、讲武巷南半段、惠义巷、傅厝巷、池尾傅、后山巷。旧时所辖南教场有“龙会七个池”的说法,即蕃佛寺池、后濠池、放生池、宫后池等。

  境庙龙会宫,在东鲁巷南端,北向,面对该巷。祀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

  2、灵慈境

  灵慈宫沟全段、灵慈新巷西半段、讲武巷北半段。

  境庙灵慈宫,在讲武巷中段,西向,面对灵慈宫沟。始建年代不详。祀妈祖。因元朝皇帝曾赐额泉州天后宫曰灵慈宫,故名。

  (十)文山铺

  东起涂沙街头(中十字街头),西至叠芳桥巷口的新门街两边。

  铺庙文山铺主宫,在上帝宫巷口,临街,北向。祀玄天上帝。

  (十一)胜得铺(五境)

  1、昭惠境

  北起五塔巷南端,南到新门后街的崎头庙巷口,东折至文胜宫的新门后街、塔仔下、秦衙埕西段。

  境庙昭惠庙,或称崎头庙,在崎头庙巷南段,东向,面对秦衙埕。祀福佑帝君。始建年代不详。

  2、佑圣境

  新门城口至老先生巷口的新门街两边、老先生巷。

  境庙佑圣宫,在老先生巷北端,面对该巷。祀杨大帝,同祀刘星主。始建年代不详。

  3、文胜境

  老先生巷口至铺仔巷口的新门街两边、铺仔巷、文胜宫至甲第巷南端的新门后街。

  境庙文胜宫,南向,面对文胜宫桥(铺仔巷桥)。祀文武尊王。始建年代不详。

  4、仕公境

  铺仔巷口至叠芳桥巷的新门街两边、甲第巷南端至关刀埕的新门后街、叠芳桥巷。

  境庙仕公宫,在古通津桥口,南向,临街。祀杨五郎。始建年代不详。

  5、松里境

  在新门城兜街南一带,境庙未详。

  (十二)善济铺(二境)

  因铺内有花桥真人庙保生大帝善济众生而得名。

  1、水仙境

  包括莲灯巷、水沟、上帝宫巷、舶司库巷、竹街、水门巷、楼仔下、马坂巷、十字街头至水门巷口的大街两边(旧称花桥亭)。

  境庙水仙宫,在原水门小学内,西向,面对城濠。主祀相公爷,同祀文昌夫子、观音。始建年代不详。

  2、蓝桥境

  包括打锡街口至中十字街口镇南桥(蓝桥)的南大街东畔、蓝桥巷、米粉巷、剑象巷、鲍厝巷。因古镇南门吊桥(蓝桥)得名。

  境庙蓝桥宫,在蓝桥巷北端,南向,面对全巷。祀昭国公。始建年代不详。

  (十三)育才铺(一境)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9 14: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1、奉圣境

  从甘棠巷口至西城门的西街两边、胡内巷、胡尾巷、洋楼巷、何厝池、库房巷、奉圣巷、汤内、孟衙巷、大埕巷。

  境庙奉圣宫,在西街,面对奉圣巷。祀关帝、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参见《泉州寺庙·奉圣宫》)。

  2、进贤境

  包括富厝埕、进贤(今岭巷西段)、康乐巷、雷公厅。

  境庙进贤宫(即三官庙),在进贤东端。祀三官大帝、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

  (五)铁炉铺(四境)

  铺境内有五代·留从效冶铁处,而得“铁炉”之名。本铺各境都在龙头山周围,古称升文山,是东接象峰山的岗陵地带。

  1、铁炉境

  铁炉庙附近,范围包括老先生巷尾至龙山寺的新门后街西端(今粮食加工厂)。

  境庙铁炉庙,原在龙头山,坐东向西。原为官祠,祀洪通判。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郡人、状元曾从龙重建,改祀应魁圣王。后变为境庙,祀吕祖、观音、苏夫人。(参见《泉州寺庙·铁炉庙》)

  2、芦荻境

  甘棠巷南段至铁炉庙西南的马路头。

  境庙芦荻庙,在甘棠巷中段,坐北朝南。祀五文昌夫子。始建年代不详。

  3、五魁境

  铁炉庙以北至五塔巷南端,全境都在龙头山及其西麓(今面粉厂)。

  境庙五魁庙,在五塔巷南端,坐北朝南。祀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

  4、应魁境

  老先生巷尾至崎羊庙的新门后街,即龙头山南麓一带(今油厂)。因铁炉庙古祀应魁圣王而得名。

  境庙应魁宫。祀福佑帝君。始建年代不详。

  (六)三朝铺(二境)

  铺境内因有宋代三朝元老留正故宅,故名。

  1、三朝境

  三朝巷、宏博巷口以东的象峰巷。

  境庙三朝宫,在三朝巷南段,坐东向西。祀玄天上帝。始建年代不详。

  2、宏博境

  宏博巷,北起象峰巷,南抵通当桥,即象峰傅府山迤西至甲第巷一带。

  境庙宏博宫,在宏博巷北端,坐东向西。祀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

  (七)万厚铺(二境)

  1、古榕境

  古榕巷全段、旧馆驿、汪衙埕、大船亭、小船亭、水陆池、锦芳留、火烧衙。

  境庙古榕宫,在古榕巷西端,坐西朝东,面对古榕巷。祀赵天君。始建年代不详。

  2、高桂境

  井亭巷全段、侍郎第、八间巷。

  境庙高桂宫,在井亭巷中段,坐东向西。祀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

  (八)华仕铺(二境)

  1、奇仕境

  台魁巷(奇仁巷)、路下埕、陈厝巷、路下埕口至裴巷南端的裴巷两边。

  境庙奇仕宫,在台魁巷,面对路下埕。祀临水三夫人、妈祖。始建年代不详。

  2、华仕境

  大寺后、清军驿、草埔巷、古井巷、清军驿口至路下埕口的裴巷两边。

  境庙华仕宫,在清军驿口,面对清军驿。祀保生大帝。

  (九)节孝铺(一境)

  铺境内因有节孝祠而得名。

  1、会通境

  会通巷(又名陈厝巷,古称仕曹巷)全段。

  境庙会通宫,在会通巷北端西鼓楼边,坐北朝南,面对会通巷。祀广平尊王。始建年代不详。

  (十)锦墩铺(三境)

  又称乌墩铺。下辖乌墩、忠堡、白水营等境,此外还有段家湖、沙尾下等乡村,因离城较远,故从略。

  1、乌墩境

  在西城墙至晋江溪流之间,北接白水营,南郊忠堡。

  境庙段湖宫,在本境大路东畔,面对溪。祀玄天上帝、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

  2、忠堡境

  乌墩迤南,防洪堤内外分成两个自然村。

  境庙忠堡宫,在本境大路东北畔,坐北朝南,面对临漳门。祀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

  3、白水营境

  南邻乌墩,北近公路。

  境庙白水营宫,在本境大路(新门通潘山的临溪古道)东畔,面临溪流。祀福佑帝君。始建年代不详。



三、南隅十五铺三十五境



  (一)阳义铺(一境)

  1、熙春境

  从钟楼下的南街头至奎霞巷口的南街两边、奎章巷(金砖巷)、帽巷、通政巷、螺珠巷、圆石巷(圆石巷巷口至奎霞巷口一段旧称火烧铺)、奎霞巷、九间巷、十八轧、玉犀巷、十五间巷。

  境庙熙春宫,在通政巷西段螺珠巷口,坐北朝南。祀赵天君。始建年代不详。

  (二)崇名铺(三境)

  1、崇阳境

  从奎霞巷口至花巷口的南街两边、承天巷西段。

  境庙广平宫,在承天巷西端崇阳门楼边,坐南朝北。祀广平尊王(本境称广平王)。始建年代不详。

  2、凤春境

  花巷口至庄府巷口的中山中路两边、庄府巷口至金鱼巷口的中山中路西畔、庄府巷、菜园头、谢衙、丁厝埕、济东巷。

  境庙凤春宫,在庄府巷西端,北向,今市委大门口南边。祀赵天君。始建年代不详。

  3、凤阁境

  金鱼巷口至涂沙街头的中山中路西畔、金鱼巷全段、轧榜巷、山腰李、泮宫内(旧说“凤阁半境”)。

  境庙凤阁宫,在金鱼巷东端阁楼上(今路中),面对泮宫,因朝凤(朝泮宫孔庙,孔子曾自比为“凤”)而得名。祀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

  (三)大门铺(一境)

  1、南岳境

  从水门巷口至指挥巷口的中山南路两边、惠存巷(旧金刚巷)、胭脂巷、南岳后街、大郎巷、吴厝埕、富埕后、灶仔巷、南岳宫巷、老庙巷(古有双忠庙,面对水门巷)。

  境庙南岳宫,在南岳宫巷东端,坐东朝西,面对该巷。旧祀宋·节度使陈洪进,后祀赵天君。始建年代不详。

  (四)溪亭铺(一境)

  下辖义全一境,境内有“溪”(王爷池、溪亭池、关刀池等数池有沟相连),温王宫东边的池中有亭,故名。

  埔庙义全宫,在今第三幼儿园内。始建年代不详。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9 14: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东隅四铺十二境



  (一)中华铺(三境)

  1、壶中境

  从钟楼的东街口至前田巷口的东街两旁,包括大道巷、邱厝巷。

  境庙为壶中庙,在前田巷口,坐南朝北,面向东街。祀关帝。始建年代不详。

  2、中和境

  从前田巷口至南俊巷口的东街两旁。

  境庙即古之粜籴庙,在府后山麓,坐北朝南,面向东街。祀护国圣王。始建于唐代,清·道光年间重修(参见《泉州寺庙·粜籴庙》)。

  3、妙华境

  范围包括前田巷、观东巷、新府口,及敷仁巷口以北的南俊巷两边。

  境庙在南俊巷,坐东朝西,面对新府口。始建年代不详。祀赵天君

 (二)行春铺(二境)

  因行春门楼得名。

  1、行春境

  从南俊巷口至相公巷口的东街两边,包括公廨巷、门楼巷。

  境庙原在行春门楼上,祀广平尊王,始建年代不详。民国拆除行春门,遂废。

  2、桂香境

  相公巷全段、糕包巷。

  境庙在相公巷南端,坐东朝西(近年拆迁东街时废)。始建年代不详。主祀紫微星君、相公爷,配祀金大巡。

  (三)衮绣铺(五境)

  铺境内有许多大官府第,如南安伯郑芝龙、文襄公洪承畴、靖海候施琅等,其官服为衮绣裳,铺因此得名。(参见《泉州人名录》各条目)

  1、广灵境

  从相公巷口至第三巷口的东街两边,包括何衙埕、洪衙埕、土地巷、后沟巷、金池巷,以及何衙埕巷口以北的菜巷。

  境庙广灵宫,在菜巷中段,坐东朝西。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始建。祀万氏娘娘(俗称万氏妈),因“广施灵应”而得境名(参见《泉州寺庙·广灵宫》)。

  2、忠义境

  从第三巷口至二郎巷口的东街两边,包括第三巷、忠义巷、万厝埕、璇仔巷等。

  境庙忠义宫,在忠义巷南端,面对该巷。主祀关帝,广祀历代忠义国士,庙因而得名。

  3、通天境

  何衙埕巷口至通天宫的菜巷。

  境庙通天宫,位置面对洪衙埕(参见《泉州人名录·洪承畴》)。传建于清初。祀唐·忠臣张巡、许远。

  4、通源境

  农校旧址南边的通源巷。

  境庙通源宫,在通源巷东端,面对通源巷。祀赵天君。

  5、圣公境

  包括圣公巷、唐衙口、大菜园。

  境庙圣公宫,在圣公巷南端,坐南朝北,面对圣公巷。祀昭福侯。始建年代不详,有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壁画四幅,绘制昭福侯故事(参见《泉州寺庙·圣公宫》)。

  (四)胜果铺(二境)

  1、二郎境

  二郎巷口至东城门的东街两边、二郎巷、雨亭井、二郎后街、红梅新村。

  境庙二郎庙,始建年代不详,在二郎巷东畔,东街北畔后面,坐北朝南,面向园地。祀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

  2、执节境

  包括执节巷、枯埔、梅石路中段和东段、蜂尾埔、崇福寺、东西横的广平仓、五脚亭、中营下、庄厝埕。

  境庙执节宫,在顶埔东端临茫茫园,坐北朝南,面向一峰书大沟。始建年代不详。祀相公爷(参见《泉州寺庙·执节宫》)。



二、西隅十铺二十二境



  (一)清平铺(二境)

  1、五显境

  从钟楼下的西街口至台魁巷口的西街两边、陈厝巷。

  境庙五显宫,在西街头(今泉州影剧院)。祀五显灵官。始建年代不详。

  2、紫云境

  从台魁巷口至文魁巷口的西街两边。境内有大开元寺,因寺口有“紫云屏”得名。

  境庙紫云宫,在开元寺东畔,面向街道,斜对象峰巷口。祀吴大帝。始建年代不详。

  (二)文锦铺(三境)

  因升文山之锦绣而得名。

  1、联魁境

  从文魁巷口至五夫人巷口的西街两边、文魁巷、土地巷。

  境庙联魁宫,在文魁巷口。祀相公爷。始建年代不详。

  2、甲第境

  五夫人巷口至甲第巷口的西街两边、五夫人巷、甲第巷全段、恭后巷、宏博巷口至象峰巷西端(三朝口)、秦衙埕东段、塔仔顶、五塔巷南段。境内有唐·科甲及第进士欧阳詹故宅而得名。(《泉州人名录·欧阳詹》)

  境庙甲第宫,在甲第巷北段,坐东朝西。祀保生大帝。始建年代不详,明、清均有重修。

  3、定应境

  从甲第巷口至孝感巷口的西街两边。

  境庙定应宫,在西街北圈,面向街。祀魁星。始建年代不详。

  (三)曾井铺(一境)

  境内因有宋·状元曾从龙出生地之井而得名。

  1、妙因境

  孝感巷口至甘棠巷口、孝感巷、曾井巷、小督池、孝感新村、花棚下、大春巷、五塔巷北段、甘棠巷北段。

  境庙妙因宫,在孝感巷北端,坐西向东。祀保生大帝。始建年代不详。

  (四)奉圣铺(二境)

  因铺境奉祀“关圣夫子”得名。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9 14: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早牵儿子手上学经过崇福寺!寺口屏风上书‘松湾古地“感觉古风!诗意!有意境
查下!查到了这个

  转自  清胧(极北之地,斯堪的纳维亚的冷风~)
从周朝开始,基层政权单位即有乡、里、市之设。

  清·乾隆《泉州府志》载:“周礼司徒所属乡大夫、里宰司、市厘人诸官类,以辨民数之虚盈,而审其财蓄之聚耗。抚之版籍,富庶为先也。泉自宋初,始分乡、里,元、明以来复有坊、隅、都、甲之制。或异名而同实,或统属而分并。年岁丰凶、兵役动定,增之减之,之所不能无耳。”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21·铺递志》亦载:“周官体国经野,近设比、闾、族、党、州、乡、达,立邻、里、酂、鄙、县,遂举闾阎、耕桑、畜牧、士女、工贾休戚,利病可考,而如今之坊、隅、都、甲亦犹是也。而官府经历必立铺递,以计行程而通声教。都里制,宋、元各异,明如元。国朝间有增改,铺递则无或殊。守土者,由铺递而周知都里、稽其版籍、察其隆替、除其莠而安其良,俾各得其隐愿。则治教礼政刑事之施……”。





宋——保甲制与厢坊制





  “乡”在秦、汉时代即已成为惯用单位名词,级别为今之大村、乡镇。据乾隆《泉州府志》载:“泉自宋初,始分乡、里。”道光《晋江县志·卷21·铺递志》载:“本县(晋江县)宋分五乡,统二十三里。”

  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以后王安石的改革,包括政治、军事、社会、经济等方面,其中的“保甲法”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保甲法规定10家为保,50家为大保,500为都保。“保”基本上属于地方性的公共治安和准军事(民兵)保护组织,也扮演维持地方道德伦理秩序的角色。“甲”则是乡村敛收青苗和收纳租税的单位。保、甲均设有不固定的领导职位。

  但是,由于泉州基层社会的控制相对薄弱,并让位于商业贸易做要求的宽松的人员流动环境,泉州并没有建立严格的保甲制度,而只设立松散的社区管理制度。在城外乡村地区设立“五乡”,在城区依方位设“厢”与“坊”。

  据杨宽对北宋“厢坊制”的研究,“厢”与“坊”都是基层行政单位,“厢”设有官吏(低于县),负责户籍、街道管理等;一坊约有千户以上人口,不设官吏。(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金、元——都、社(图)、隅





  据乾隆《泉州府志》载:“泉自宋初,始分乡、里,元、明以来复有坊、隅、都、甲之制。或异名而同实,或统属而分并。年岁丰凶、兵役动定,增之减之,之所不能无耳。”

  金、元两朝均延袭了乡的制度,在乡之下设“社”(一社50家),其功能结合了保甲制和乡约制的主要内容。元朝在一些地方(尤其是需要军队卫戍之处)改乡为“都”、改社为“图”,强化了基层组织的军事性,但在其统治的大多数时间里,类似于保甲、乡约制的乡村制打破了元帝国的种族分化格局,成为制约民间社会的主要工具。(参见《泉州乡约》)

  道光《晋江县志·卷21·铺递志》载:“本县(晋江县)宋分五乡,统二十三里。元分在城为三隅,(乡村)改为四十七都,共统五图各十甲。”

  “隅”以下也设一定的基层管理单位,然而在大多数时间里无法控制当地市民。一些巨姓大族(如蒲寿庚家族)在商业和政治上权利都很大,竟能把整个街区列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把街区所设的社区大门改成私家宅院之门(陈垂成、林胜利:泉州旧铺境稽略.泉州鲤城区地方志编委会、泉州道教文化研究会,1990)。





明、清——铺境制





  明清时期,泉州城市城外乡一级设“都”,“都”下统数“图”,“图”下设“甲”。

  明代的乡村基层组织更明确地因袭宋的制度,在社会较不稳定的地区实行严格的军事化保甲制度,强化其户籍管理和联防训练。在一般地区因袭元朝的“社”制度,提倡“乡约”、社学、社仓制度。清代,保甲制改为村甲制,10家设1甲,百甲设一总甲,功能与保甲制、乡社制没有大的差别。

  道光《晋江县志·卷21·铺递志》载:“顺治年间,迁滨海居民如内地,图甲稍减。康熙十九年(1680年),复旧。三十五年(1696年),令民归宗,遂有虚甲,其外籍未编入之户,更立官甲、附甲、寄甲诸名目。后增场一图,有立僧家分于一图。共一百三十七图。”

  经由类似于保甲制度建构起来的“铺境”体系,作为城市基层政权单位和行政区划,元代以后在泉州城内就确立起来了,明、清时期得到很大发展,从而泉州城区改造成了相对宋、元显得十分封闭的空间。

  同时,泉州城厢及附郭各铺、境的宫庙(供奉铺主公、境主公),在确立铺境时也开始发育,至明代后期已经相当完整而活跃,清代初期达到极度发达而系统化。

  泉州城内以城墙为基本范围,城下设“隅”,“隅”下设“铺”,“铺”下设“境”,民间简称为“铺境”。“元分在城为三隅……国朝(清)增在城北隅,为四隅”(道光《晋江县志·卷21·铺递志》)。

  道光《晋江县志·卷21·铺递志》载:

  “城中及附城四隅十六图。旧志载三十六铺,今增二铺,合为三十八铺;

  “东隅统图四(内中华、行春、衮绣、胜果,外驿路,共五铺);

  “西隅统图四(明统图十,内清平、文锦、曾井、奉圣、铁炉、三朝、万厚、华仕、节孝,外锦墩,共十铺);

  “南隅统图四(明统图三,内阳义、崇名、大门、溪亭、登贤、集贤、三教、宽仁、惠义、胜得、普济、育才,外浯渡、聚津,共十五铺);

  “北隅统图四(国朝增,内云山、萼辉、清源、盛贤,外泉山,共五铺);

  “又新门外(柳通铺)、水门外(慈济铺)、涂门外(新溪铺)。

  “城内三十铺,附城外八铺所统乡街(驿路铺、锦墩铺、浯渡铺、聚津铺、泉山铺、柳通铺、慈济铺、新溪铺)。

  “城外分四十七都,一百一十九图,一千六百余乡。”

  铺境的功能,根据前述引文,可知:

  乾隆《泉州府志》界定三项:①“辨民数之虚盈”;②“审其财蓄之聚耗”;③反映“年岁丰凶,兵役动定”。

  道光《晋江县志》界定六项:①考“闾阎、耕桑、畜牧、士女、工贾休戚”之“利病”;②“立铺递,以计行程而通声教”;③“稽其版籍”;④“察其隆替”;⑤“除其莠而安其良,俾各得其隐愿”;⑥为“治教礼政刑事之施”。

  可见当时国家权力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已极度发展,服务于一个正统化地方城市的维持,与宋、元时期宽松的“厢坊”和“三隅”制度已相去甚远。





泉州城区与附郭旧铺境稽略





  陈垂成、林胜利《泉州旧铺境稽略》(泉州鲤城区地方志编委会、泉州道教文化研究会,1990)对明后期至清代的泉州城厢铺境及其宫庙、祀神作过系统性调查,比较清楚的有三十六铺合九十四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泉州摩托俱乐部 ( 闽ICP备12019339号-1  

GMT+8, 2024-11-27 21:40 , Processed in 1.11115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